海南藏族自治州地处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东北隅,因位于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南岸而得名。这里群山起伏,河流绵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全球无公害超净区”,是全国唯一的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素有“海藏通衢”之称。全州总面积4.45万平方公里,辖共和、贵德、贵南、同德、兴海5县36乡镇426行政村。总人口47.3万,主要有藏、汉、回、土、蒙古等28个民族,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78.3%,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68%,平均海拔2800米。
区位优势明显。州府恰卜恰镇距西宁仅136公里,基础服务设施完善,境内有以国道109线、214线、省道西久线为主骨架,州、县地方道路为脉络的“四横”、“三纵”公路网络,交通便利,是青南地区物流、信息流的集散地和中转站,是青海牧区与东部农业区的连接地,是青海省农畜产品西进东出的重要通道,也是环青海湖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牧资源富集。紧紧抓住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机遇,扎实推进牦牛、藏羊、青稞、油菜等特色产业发展,是青海省最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也是青海最重要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全州拥有各类可利用草场340万公顷,各类牲畜存栏数近484万头只,畜产品产量占全省的25%。牲畜绿色养殖规模达260万只,拥有认证有机种植基地24.7万公顷,有机草场14.3万公顷,有机养殖规模达到18万头只。牦牛、藏羊长期生长在高海拔,高紫外线、低含氧量的纯净无污染环境中,呈半野生放养,进食天然牧草和雪水山泉,生存环境得天独厚,形成了独特的品质和优良的遗传特性,肉产品具有无污染、低糖、低盐、低脂肪、高营养、纯天然等显著特色,且已初步建成有机畜牧追溯子系统。青稞种植面积69.54万亩,占全省青稞播种面积的69%,年产量达到17.38万吨,其以籽粒饱满,品质优良而著称,并在保健品、食品、酿酒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极具开发价值。油菜年播种面积达30万亩左右,是我州第二大种植作物,占海南州播种面积25%以上,已建立大宗油料示范推广基地2个,良种繁育基地0.5万亩以上,含油率高达43%~50%,且品质优,无污染。
清洁能源崛起。海南地处高海拔地区,光照时间长、辐射强,全年日照时数2500小时以上,风能可用时间频率在60%以上,太阳能风能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全州境内黄河干支流水能资源富集,规划建设电站9座,占全省黄河水电总装机量的55.65%,是黄河水电的“富矿区”。同时海南州域具备独特的水光风互补条件,已建立的海南州绿色产业发展园区,将塔拉滩荒滩纳入园区统一规划,建立集光伏、风力发电和工业加工制造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规划装机容量3550万千瓦,将达到三个千万千瓦级水平。目前实现清洁能源总装机容量达1864万千瓦,是全省清洁能源装机总量的52%。全国首条100%清洁能源外送通道青海—河南特高压±800直流输电工程已投入使用,园区累计发电量达337亿千瓦时。共和盆地地热资源是目前全球埋藏最浅、温度最高、规模最大、品质最好的干热岩,称之为“中国热盆”“世界热极”,目前已成功钻获温度高达236℃的优质干热岩。
文旅资源独特。海南州是全域旅游“胜地”,自治州依托青海湖、黄河及其山川峡壑所形成的山水绚丽的自然景观,如丹霞地貌、清清黄河、原始森林等,以及“天下黄河贵德清”“龙羊峡”的风景名胜区品牌资源优势,是大美青海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金名片。尤其是自治州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昆仑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屯边文化等多元独特的人文景象与圣洁壮美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复合展现,组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景观,彰显丰厚的文旅资源开发价值。
数字经济领跑。充分发挥优质的大气环境、冷凉干燥的气候条件,积极开展高清洁、高载能、高质量“三高”新型绿色算力产业的研究探索,实现清洁能源就地消纳,达到数据存储和处理成本西部地区最优的目标,打造全国算力产业电价洼地等优势,加强与华为、阿里、腾讯等企业的战略合作,把打造大数据产业定位为重点培育的战略新兴产业,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海南州大数据产业园占地面积达1200亩,基础设施总投资约21亿元,是全国首个100%利用清洁能源运营的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产业园一期已正式投运上线,二期新建成2万平方米大数据中心、1万平方米孵化基地、1.3万平方米公租房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三期项目计划于2024年全部建成,机架总规模将达到10万架,可容纳133万台标准服务器,园区数据中心均高规格按国家A类机房标准建设。目前,海南州已经具备了坚实的产业承接基础,拥有了充足的清洁能源保障、可靠的服务平台支撑、成熟的民族信息化发展应用,算力产业综合发展优势领跑全省,是青海省打造西部算力产业新高地和青藏高原大数据产业基地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