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州是全省最大的农牧交错区,也是全省畜牧业大州之一,农牧业资源具有类型多、数量大、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在全省占有较大比重。
近年来,海南州农牧工作围绕打造全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区及乡村振兴“八大行动”,聚焦稳产保供、产业赋能、项目拉动、草畜联动等九项重点工作,奋力开创了农牧业工作新局面。
联农带农 聚合力稳增收
贵南县沙拉村集体股份制经济合作社整合全村耕地,实行代耕、代种、代收的土地托管模式,极大提高了产出效益,为全州提供了“沙拉经验”。
共和县泽众联合社采取“联合社+合作社+基地+公司”的运营模式,以种植产业为主导,开展全程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托管服务,加快了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的普及应用,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村承包土地的细碎化问题,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
兴海县五一村强盛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依托1万亩耕地种植饲草,生产加工自配料,发展规模化养殖业,畜禽粪污还田利用,实现了种养结合、草畜联动、循环发展。
当前海南州以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逐步形成,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州共组建合作社747个,家庭农牧场共1167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个;省级示范社72个,省级家庭农牧场73个;完成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股份制改造23个,其中,入社户数1652户,入股草场面积达121.32万亩,入股牲畜数达6.95万头只。打造产业化联合体6个。成功探索出了三产融合型、草畜联动型、科技引领型草地畜牧业发展模式,合作社+基地+农牧户的联动带农机制正在形成。
产业融合 强保障添动能
兴海县上游村高原丰收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在引导全村农户生产资料全入股的基础上,坚持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子,2021年种植养殖收入413.6万元,农畜产品加工收入122万元,农机服务收入43万元,外出务工劳务收入32万元,年人均分红1.52万元。
共和县尕海生态畜牧业专业合社以建设标准化、养殖规模化、装备现代化、产业生态化的“四化”建设,打造“种、养、加、销”一体化全产业链,在全州树立了典型样板。
在不断调整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海南州积极培育县域优势主导产业的同时,加快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产业形态从单一种植养殖逐步向生产、加工、服务等领域拓展,有力促进了农牧业转型提质增效。全州打造合作社、家庭农牧场为主的农畜产品初加工点30个,培育精深加工企业18家。
“五优”联动 促发展强振兴
共和县藏羊产业园正式列入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列,共和县被列入国家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县。同德牦牛、共和藏羊、贵南黑藏羊等优势产业逐步做大做强;贵南现代草业发展有限公司、贵南草业开发有限公司、同德牧草良种繁殖场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涉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海南已成为全省最重要的饲草生产基地和青南地区防灾抗灾的“大后方”。
因地制宜发展肉牛、奶业、蚕豆、蔬菜、枸杞、蜂业等特色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如贵德县新街乡引导群众露天种植红笋7000多亩,并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形成了“一乡一品”;共和县廿地乡、切吉乡莫合村、贵南县茫拉乡都兰村集体股份制经济合作社,立足耕地草场资源大力发展西门塔尔肉牛养殖,效益十分明显。
围绕藏羊、牦牛、青稞、油菜、饲草“五优”产业,成立“五大”产业协会,建立协会+新型经营主体+产业基地的运行机制,逐步推行标准化、科学化、规模化种植养殖,为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区奠定了基础。全州建成千只藏羊养殖基地31个、千头牦牛标准化养殖基地19个,草畜配套生态牧场13个,万亩青稞油菜种植基地4个、建立饲草种植基地5个,饲草保有种植面积达85万亩。
打造全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区,是海南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重大要求的具体行动,是坚决贯彻落实省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的生动实践,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海南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目标,奋力推进“12345”发展战略,加快高原特色农牧业产业提质增效、强基提能,不断开创输出地先行示范区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