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 | 民族团结共建大美青海 心手相牵共创美好未来
来源: 青海省工商联 发布日期: 2022-06-30 10:18:11 浏览次数: 作者: 华藏杰

青海多民族聚居、

多宗教并存、

多元文化交织,

是全国少数民族占比最高和

民族区域自治面积最大的省份。

image.png

民族团结,青海最美的风景。资料图片

这里山川壮丽,

各民族和谐共处、

携手并肩、

团结奋斗,

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记录着青海民族团结进步、

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

生动轨迹。


“在青海,

不谋民族工作,

不足以谋全局。”

image.png

多民族群众欢聚一堂。郭红霞 摄

近年来,

青海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青海、

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

重要讲话精神,

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实施“民族团结+”融合发展行动,

建设社区“石榴籽家园”,

推动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发展,

为稳疆固藏发挥了重要作用,

率先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

成为首个所有市(州)

建成国家级示范的省份,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走在了全国前列。

image.png

民族团结欣欣向荣。李勇 摄

01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全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

image.png

民族团结,青海最美的风景。资料图片


  • 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的实践中,青海建立四级党委书记负总责的领导体制,省委、省政府出台实施纲要和意见,在全国开创了党委总揽创建的先例,形成党委主导、政府负责、全社会参与,党政军民齐抓共建的大创建格局。

image.png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李娜 魏雅琪 摄

  • 为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调整成立省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书记、省长“双组长”制的工作领导机构,充实成员单位,确保创建工作始终高位推进。
  • 在全国首创民族团结专项考核机制,将民族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查、政绩考核,增加考核权重。建立示范创建激励机制,在财政非常困难情况下,兑现奖补资金4.71亿元,激发创建动力。

image.png

绣娘们运用“青绣”技法绣制冰墩墩。本报记者 刘祎 摄


  • 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复检复验,优续劣汰。18个地区和单位建成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青海率先成为所有市州和70%的县市区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省。

image.png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图为安代舞大赛。 乌兰县委宣传部 供图

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

今天的青海

各族群众团结友爱、亲如一家

真诚地心向总书记、心向党中央

坚定地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0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image.png

河南草原上的民族团结宣讲活动。资料图片


  • 青海坚持把思想引领作为先导性、基础性工作,把民族团结纳入干部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筹建专家智库,成立3个省级研究基地,开展宣传月活动,创立马背宣讲队、双语专家团、宗教人士宣讲组等特色宣讲队伍,编印300多万份民族团结宣传读本, 在媒体开设《民族团结一家亲》专栏,先后举办微视频微电影展播、民族团结进步歌曲传唱、网上有奖答题等活动,“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各族干部群众共同价值追求。

image.png

组织振兴增活力,乡村振兴阔步行。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娜 王伟才 摄

  • 青海紧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根主线,着力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核心价值引领、精神家园建设和道德风尚培育,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出版《青海民族发展报告》蓝皮书、《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风采录》,编印《先进事迹读本》,编辑《教育读本》《经典故事集》,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image.png

民族团结广场 乌兰县委宣传部 供图

  • 稳步推进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发布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形象标识,推进建设主题公园,建成8个教育展馆,打造纪念碑、雕塑、宣传长廊156个,着力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image.png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推动乡村振兴。资料图片


  • 加大示范引领带动,出台示范区和单位命名办法,实施“三百工程”,命名127个省级示范区、单位、教育基地和示范点,建成全国示范单位和教育基地42个,选树全国先进集体和个人260个,省州县三级先进典型3700多个,营造了全民共创共建的浓厚氛围。


03

促进“民族团结+”融合发展

推动各民族

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image.png

行走在青海大地,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盛开,社会进步之果挂满枝头。图为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哈勒景蒙古族乡哈勒景村拉毛扎西一家的幸福生活。李娜 魏雅琪 摄

  • 青海坚持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的新业态,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高质量发展、民生改善、打造“高地”建设“四地”等战略有机融合,编制实施民族地区和较少民族、青甘川三省交界地区平安与振兴等发展规划,全面推进民族地区社会、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领域事业,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水平逐步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image.png

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这块一望无垠的土地上,全州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为契机,聚居在这里的29个民族的36余万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凝心聚力地描绘出一幅各民族安居乐业的巨幅画卷,筑起了一条具有海西特点的民族团结进步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程宦宁 摄


  • 青海大力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藏族文化、热贡文化、格萨尔文化等4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打造热贡艺术、格萨尔、玉树土风歌舞等文化品牌,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民间舞电视展演等活动500多场次,创作《松赞干布》《热贡神韵》等文化精品,厚植了中华民族团结融合、多元一体的精神内涵。

image.png

化隆县传承非遗文化,促进民族团结。陈俊 罗珺 李庆玲 摄

  • 大力发展高原养生、极地探险、生态观光等民族地区特色旅游项目,一大批农牧民吃上了生态和民族特色旅游饭,绿水青山成为了惠民富民的金山银山。

image.png

绣出乡村振兴好“钱”景。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娜 王伟才 摄

  • 大力支持“拉面经济”和“青绣”产业发展,支持20万各族群众“一碗拉面”托起幸福生活,引导30万农牧区妇女从事“青绣”产业巧手脱贫,“舌尖上的拉面”“指尖上的青绣”成为彰显民族团结价值的青海特色产业。

image.png

拉面经济。陈俊 摄

04

加强交往交流交融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image.png

李娜 魏雅琪 摄

  • 青海扎实推进创建“十进”活动(家庭、社区、乡村、学校、机关、企业、寺院、军营、网络、市场),命名“十进”典型近70万个,建成110个“社区石榴籽家园”,引导各族群众同过中华民族传统佳节、携手抗击疫情、共同创业致富,构建了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

image.png

在青海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娜 魏雅琪 摄

  • 深化对口援青、东西部协作,组织群众外出务工、青少年赴外省市开展夏令营和冬令营,6400余名民族地区学生异地就学,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启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五年再提升行动,培训中青年2.98万人,组织各民族学生开展联谊交流、手拉手行动,促进各民族全面交往、广泛交流、深度交融。

image.png

草原上的孩子们。达明伟 摄

  • 强化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跨区域服务管理,与20个流入地省市建立服务管理协作机制,设立88个办事机构,引导群众融入当地、服务社会、争做先进。

image.png

民族团结。资料图片


携手新时代,迈步新征程。

全省上下将坚定不移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

凝聚起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合力,

奋力开创新时代青海民族工作新局面,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